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84年

主管部门: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新乡学院

刊  期:月刊

电  话:0373-3683017 

               368267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7726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430/Z

访问量:282216

政治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及其时代价值

    申来津;徐子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目的、使命、主体、理念、特征与视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礼乐之邦、文脉传承、崇德尚仁、体用结合、兼收并蓄等思想进行了当代阐释。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阐释,有助于凝聚文化共识、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有利于彰显文化主体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能够不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5期 v.42;No.2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动员的历史经验

    王云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的革命新道路。要扎根农村,就必须对乡村民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中国共产党改变重城市、轻乡村的动员理念,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乡村各阶层进行区分以分清敌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乡土文化相结合,从物质关系与情感关系的维度进行社会动员,不但改变了乡村的利益分配关系、重塑了乡村的社会关系,而且增强了自己的乡村动员力量与组织能力。

    2025年05期 v.42;No.267 6-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异化”何以“益化”——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当代回响

    石奎;马彪;

    马克思认为机器作为劳动资料应该造福人类,其出场逻辑应是延伸、增强人类器官以将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成为剥削劳动者以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由此形成了异化的人机关系。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数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异化的人机关系不但没有消解,反而不断被强化。与此相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益化”的人机关系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的产业变革中正逐步形成。

    2025年05期 v.42;No.26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牧野文化研究

  • 牧野概念的演变与牧野文化的内涵

    王仁磊;

    “牧”“野”作为地域名称,本指都城周边介于“郊”与“林”之间的环状区域。在牧野之战发生后,牧野专指商都朝歌西南郊。今天,广义的牧野指鹤壁淇县县城以南、新乡卫河一带以北以西、太行山以东以南的这一片平原区域。在历史上,牧野的表述理念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唐代,由以朝歌为中心转变为以卫州为中心;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明代,由以卫州为中心转变为以新乡县为中心;第三次变革发生在近代以后,由以新乡县为中心转变为以新乡市为中心。牧野文化是新乡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从古至今一切文化的总和。牧野文化作为新乡地方文化的代名词,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和区分度,因此可以将牧野文化确定为新乡城市文化品牌。

    2025年05期 v.42;No.267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经济研究

  • 智能制造、融资约束与企业ESG表现

    卓翔芝;张乐乐;

    企业ESG表现是微观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取2014—2023年沪深A股1326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PVAR模型探究智能制造、融资约束与ESG表现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检验智能制造、融资约束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动态响应关联。研究结果表明:(1)智能制造对企业ESG表现具有稳定持久的改善作用,融资约束对企业ESG表现呈现边际递减的负向影响效应,ESG表现对智能制造的促进作用呈现初期快速上升后期快速下降的趋势;(2)智能制造是引发企业ESG表现变动的关键因素,融资约束、企业规模为次要因素,且对ESG表现的影响作用均随时间期数的延长逐步上升;(3)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改善了ESG表现,ESG表现的改善又进一步促进了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同样融资约束水平的降低改善了ESG表现,而ESG表现的改善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融资约束水平。研究结论有助于加强对改善企业ESG表现政策实践效果的理解和认识,为建立健全融资约束机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为完善智能制造实施政策以及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借鉴。

    2025年05期 v.42;No.267 20-2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CiteSpace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

    杨彤;陈云康;张萃;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09—2023年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共738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量趋势、发文作者及机构、关键词共现、热点议题、未来趋势等维度深入挖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已取得了丰富成果,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体,研究视角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2)平台债务风险评估与识别、风险治理与管控、平台参与主体行为特征对债务风险化解的影响构成了当前研究的三大热点议题,为后续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向指引;(3)未来可就平台债务风险识别与防控、市场化转型路径、项目绩效评估以及监管政策效果评估等方面深化研究,重点在创新研究方法与加强合作与交流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开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的新局面。

    2025年05期 v.42;No.267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文学研究

  • 《山海经》神灵形象在《盗墓笔记》中的创新运用

    刘成君;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山海经》中丰富纷呈的神灵形象为后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依据。网络玄幻小说《盗墓笔记》对《山海经》神灵形象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融入、改造与创新,对这些神灵形象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拓展重构,促进了这些古老形象在当代文化中的复兴与新生。

    2025年05期 v.42;No.26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讲好黄河故事策略研究——基于对河南博物院官微文本的LDA主题模型分析

    苏武江;董欣雨;

    博物馆是新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场域。以河南博物院为对象,运用Python爬虫程序采集其官方微博从开通至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6207条微博数据,并借助LDA模型进行主题建模分析。研究发现,河南博物院微博围绕“日常互动与生活关怀”“文化传播与活动推广”“文物探秘与参观指引”三大主题展开布局,通过差异化的内容定位与传播策略,构建起情感连接、知识传递、服务赋能三大功能协同发力的内在机制,有力拓展了黄河文化传播版图。基于研究结果,从内容主题策划、传播策略创新、多元技术应用等方面为黄河流域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提出了实践启示。

    2025年05期 v.42;No.26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太行精神的艺术呈现:豫剧现代戏《太行之子》评析

    刘于锋;姜昕妍;

    由新乡市演艺公司排演,荣获第五届豫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的豫剧现代戏《太行之子》,通过设置“情责两难”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主人公吴金印的无私奉献精神,又通过塑造主次分明的人物群像,折射出英勇奋斗与万众一心的力量,同时还借助写实的舞美设计,再现了艰苦奋斗的恶劣条件。该剧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太行精神的艺术呈现,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2025年05期 v.42;No.267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化艺术研究

  • 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商业化表征

    赵登文;马翔宇;

    现实题材影片指近年来出现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戏剧性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为叙事推动力、部分地揭露现实问题的一类商业化影片。就叙事策略而言,现实题材影片追求情节的戏剧性,这主要体现为影片戏剧冲突的尖锐化以及叙事的传奇性。就情感修辞而言,现实题材影片着力塑造“小人物”形象,积极促成由私人性情感到普适性情感的转向,自觉践行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

    2025年05期 v.42;No.267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传承研究

    殷文朔;

    凤阳花鼓作为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多元文化性。传承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传承历史记忆,维系民族文化根脉;其二,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三,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凤阳花鼓非遗文化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其一,传承人才短缺;其二,宣传推广不力;其三,经济因素制约。传承凤阳花鼓非遗文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保护和培养凤阳花鼓传承人;其二,宣传和推广凤阳花鼓非遗文化;其三,建设凤阳花鼓文化旅游项目。

    2025年05期 v.42;No.26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管理研究

  • 技术具身化与能动性重构:机构养老场景下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实践——基于新乡市Y养老院的实证研究

    孙桂杰;张晨晨;

    在老龄化与智能技术深度交织的背景下,以新乡市Y养老院为田野点,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揭示机构养老场景下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图景。研究发现,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呈现“功能窄化”特征,以微信视频通话与群组社交为核心社交锚点;其数字实践受职业惯习延续、代际期待重构的双重驱动,并通过技术具身化主动构建适老性生存策略。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在机构化生存中展现出技术调适的能动性,其数字融入需突破单向技术适配逻辑,转向包容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2025年05期 v.42;No.26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进一步发挥基层商会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万世东;闻丽;江玲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商会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基层商会结合自身特点和属性,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协调矛盾、提供服务、推动发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分析基层商会在当前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基层商会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05期 v.42;No.26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教学研究

  • 红色文化塑造时代新人的路径探析

    何欢;张利远;沈俊杰;

    塑造具有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品质和积极精神风貌的新时代青年,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召唤,更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保障。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培育青年正确价值观、提升青年道德修养、塑造青年精神品格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建设、实践活动及新兴媒体,通过深化红色基因教育影响、营造红色文化浸润的育人生态、构建沉浸式红色实践平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能,最终培养出兼具红色基因、契合时代需求的时代新人。

    2025年05期 v.42;No.26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SECI模型的教学活动数字化路径研究

    时心怡;王金铎;宋保胜;

    SECI模型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四个阶段——知识社会化阶段、知识外化阶段、知识组合化阶段与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活动的备课、授课、应用阶段的知识传播过程分别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和组合化、知识内化相耦合,而教学活动的反馈阶段则对知识传播的整个过程进行持续检验与反馈。因此,在不同的教学活动阶段,应该针对该阶段知识转化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数字化手段辅助教学。数字化手段的使用程度对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具有差异化影响,当下教学活动四阶段中的数字化应用存在不同的问题。文章基于SECI模型为高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使用数字化手段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025年05期 v.42;No.26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实践的爱”的缺失与回归——基于康德的道德哲学

    黄玉;

    康德将爱区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与“病理学的爱”相比,“实践的爱”是“善意的准则”,它主要由善意、智性的愉悦和善行所构成,因而更具道德意蕴。根据康德道德哲学的启示,面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中的爱的式微和异化,教师伦理上的自我修行、基于伦理的学校环境的优化是教师“实践的爱”回归的基本路径。

    2025年05期 v.42;No.26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