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欢;张利远;沈俊杰;
塑造具有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品质和积极精神风貌的新时代青年,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召唤,更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保障。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培育青年正确价值观、提升青年道德修养、塑造青年精神品格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建设、实践活动及新兴媒体,通过深化红色基因教育影响、营造红色文化浸润的育人生态、构建沉浸式红色实践平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能,最终培养出兼具红色基因、契合时代需求的时代新人。
2025年05期 v.42;No.26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时心怡;王金铎;宋保胜;
SECI模型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四个阶段——知识社会化阶段、知识外化阶段、知识组合化阶段与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活动的备课、授课、应用阶段的知识传播过程分别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和组合化、知识内化相耦合,而教学活动的反馈阶段则对知识传播的整个过程进行持续检验与反馈。因此,在不同的教学活动阶段,应该针对该阶段知识转化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数字化手段辅助教学。数字化手段的使用程度对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具有差异化影响,当下教学活动四阶段中的数字化应用存在不同的问题。文章基于SECI模型为高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使用数字化手段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025年05期 v.42;No.26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黄玉;
康德将爱区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与“病理学的爱”相比,“实践的爱”是“善意的准则”,它主要由善意、智性的愉悦和善行所构成,因而更具道德意蕴。根据康德道德哲学的启示,面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中的爱的式微和异化,教师伦理上的自我修行、基于伦理的学校环境的优化是教师“实践的爱”回归的基本路径。
2025年05期 v.42;No.26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